利雅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工智能与教学数据峰会middot2
TUhjnbcbe - 2021/11/21 17:13:00

今年5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来自全球多个国家、10余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达成《北京共识》,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要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共享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

为更好地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8月1日,“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科大讯飞联合主办,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学习研究院,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共同承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赵沁平院士,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教委主任刘宇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执行总裁吴晓如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主持。

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28个省多个区县的地方教育局长、电教馆长、中小学校长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师生近千人,直播实时观看人次超过0万。

开幕式:产学研用跨界协同推动A.I.+教育深度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逐步深化,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构筑我国人工智能新优势。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夯实融合基础;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培养融合人才;三是坚持产教结合,完善融合生态;四是坚持协同开放,营造融合环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为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所做的努力,并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他强调,在规划层面,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建立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研究层面,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领*企业、中小学校等各方加强合作。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教委主任刘宇辉在致辞中介绍,北京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积极落实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未来将着力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五个高地,包括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应用示范高地、国际人才高地和示范培养高地。他强调,北京将率先实施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努力构建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统筹发展、合乎伦理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体系。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教委主任刘宇辉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教育生态、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模式、师生关系等维度影响着教育。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日益深入,个性化学习和减负增效得到实现,与此同时,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始终如一。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在助力因材施教和实现教育均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学情数据价值,实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比如双师课堂就将城市教师与边远地区的学生连接在一起,通过终端,教师远程实现智能批改和学情分析,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工智能与教学数据峰会middo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