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卿
善伯洞石梅花薄意对章
中国文人有着非常深沉的梅花情结。
在寒冬深雪中盛开的梅花代表了傲骨、顽强、清高、纯粹……种种与文人们有着深刻共鸣的精神与趣味,因此我们总能够在诗词、书画、篆刻中见到许多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篆刻中高络园的“画到梅花不让人”、陈鸿寿的“绕树梅花三十树”、陈錬的“雪点寒梅小院春”,还有清代的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玺……都是意蕴深长的名品。
清嘉庆
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包括寿山石雕在内的文房小品中,也不乏梅花题材。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以茶晶雕刻为一段梅干,又以茶晶上的白斑雕刻出一朵朵洁白的梅花,极见雕刻者的巧思。这种做法与寿山石雕刻中审石后的“借色取巧”有异曲同工之妙。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犀角梅树香插则运用了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创作出一枝老梅缠绕生长的情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犀角雕松梅纹杯做法与此趋同,树干密布鳞皴瘿节,浮雕的梅花朵朵绽放,花蕊清晰细致,莹润可爱,虬枝纷披,极具神韵,两件作品都巧妙地利用了犀角的暗色与纹理模拟出梅树的形态,可谓恰到好处。
清十八世紀雕犀角梅树香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犀角雕松梅纹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期的玉雕中,台北故宫收藏的青玉梅花洗特别有代表性,相较于辽宁博物院收藏的明晚期梅花洗的繁复做工而言,这件清代的梅花洗却有“复归于朴”的气质,虽然仍沿袭了晚明梅花洗的形式,在构图上减少梅花的数目,并缩小了其形态,更加简约,以青玉的色泽凸显梅花的皎洁。
明青玉梅花式洗辽宁博物院藏
清青玉梅花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种雕刻手法被延续至寿山石雕刻之中,徐星周刻芙蓉石梅花浮雕钮方章作自然台,以浮雕与圆雕结合的做法,从印章顶部斜垂下一道蜿蜒遒劲的梅枝,梅朵相互掩映,很有层次感,配以芙蓉石天然无瑕的洁白色泽,如月光照白梅,更令我们有“月与梅花竟不分”的感受。
徐星周刻芙蓉石梅花浮雕钮方章
寿山石雕表现“梅花”题材时,除了使用中国传统雕刻中常见的浮雕、圆雕、镂雕之外,也会使用独有的薄意技法。民国时期的寿山石雕薄意巨擘林清卿留下了不少相当精彩的梅花薄意作品。他的田*石《梅竹双清》薄意随形章所雕梅枝交错,重重叠叠却丝毫不乱,层次丰富,正见其妙趣天然。他的鹿目石梅竹双清随形章同样饶有风致,突出了梅的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薄意手法充分利用了鹿目石天然的石皮,巧拟梅树的树皮肌理,堪称妙绝。
林清卿作田*石梅竹双清薄意随形章
林清卿鹿目石梅竹双清随形章
寿山石雕中也有以线刻法作梅花装饰的作品,其表现手法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如水墨画一般营造出““已瘦梅枝影,独干竹叶声。夜来天地洁,惟是月华明”的境界,也颇有意趣。
陈达芙蓉石梅花阴刻椭圆章
谈石论艺话收藏
想看到更多寿山石精彩文章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