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潇潇
近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接受《新华日报》专访时提出,想要实现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唯有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新兴科创之城,创理念之新、产业之新、文化之新、环境之新。这“四个创新”,揭示了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四个维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外宣工作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讲好扬州故事、开创外宣新局,同样需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妨以“四个创新”为启示,跳出自说自话的老套路,找到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新出路。
创外宣工作理念之新。讲故事的方式千千万,只有讲得创新才能深入人心。近年来,南京市凭借国际艺术家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国际和平城市创建与交流等项目,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代表了我国地方外宣工作的较高水平。南京市在*委*府领导下,每年立足一个主题,通过南京创意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创意策划,活用文艺创作、学术研讨、城市推介等交流元素,借助各类新媒体宣传手段,打通外宣与文艺、文创、教育等多领域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外宣工作的“创意引领”。
扬州拥有“世界美食之都”等多块金字招牌,即将承办世园会、半马世锦赛,正在步入对外宣传的*金期。当前,全市上下都在“比学赶超”中争相展现新作为,我们要敢于、善于同先进地区对标,在比较中找到新思路、学到新理念。不仅要学习先进地区创新的宣传交流形式,更要学习创新创意背后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府搭台、多方唱戏的良好生态,找到符合扬州实际的发展道路。
创产业外宣模式之新。产业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更是构筑城市立体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重庆市巧借“感知中国”文化交流平台开展产业外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赋予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更强的实效性。长期以来,由于我市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产业发展亮点相对不多,外宣工作“重文化轻产业”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导致城市形象构建不够丰富。
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出口85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扬州国际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为激发扬州智造活力不断集聚国际人才;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扬企承建的沙特利雅得地铁项目成为沙特最大的地铁换乘枢纽,扬企迈安德走出国门建设海外创新中心……随着这批优秀企业一同走出国门的,正是扬州这座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要善于借船出海,不仅要充分利用科创产业渠道来丰富城市形象,还要善于把扬州的产业特色同文化特色一起宣传出去,通过“走出去”促使“引进来”,反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让文化与经济共舞,激活外宣工作生命力。
创文化外宣品牌之新。扬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拥有“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世界级文化品牌,如何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将一手好牌打出“1+1+13”的最优效果,关键在于把握好机遇、打好“组合拳”。把握机遇,就是要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多方位争取国际、国家、省级的高端文化交流和会展平台,借力高层次平台讲好本地故事。
打好“组合拳”,一方面要集聚活动资源,通过一个主题将零散的文化表现形式有机串联起来,层层叠加、级级助推;另一方面要集聚受众资源,短时间内达到传播效应最大化,运用多种手段助推二次传播,最终实现“展示活动化、活动品牌化”。去年举办的“运河文化嘉年华”正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活动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世界运河大会为契机,联合国内外多个运河城市,借助国家和省级平台的外宣力量,以运河为纽带串起扬州各类文化资源,11天的活动吸引了万人次参与,全球45个国家的多家媒体报道了该项活动,运河之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
创外宣人才环境之新。外宣工作的本质是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故事的主要载体是人。能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人,不仅来自于外宣部门和外宣媒体,*府、企业、社团、华人华侨、留学生等,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疫情期间,由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和《好久不见,武汉》大火,让许多国外受众跟随他的镜头看到中国在抗疫过程中聚力“六稳”“六保”的真实缩影,起到了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这位日本导演随妻子定居南京后,在莫愁湖创意园开设了“和之梦”工作室,自此扎根南京;纪录片播出后,他得到了南京市委书记的约见,市*府还为他在地铁里制作了宣传海报。扬州拥有0多名留学生和外籍人士,更有相当规模的华人华侨群体,如何进一步激活和释放这一部分外宣人才的积极性,吸引和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是外宣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外宣工作,需要我们沉下身子,到各行各业的广阔领域中、到真实的社会生活里去发掘外宣人才,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发展条件,创造更多讲故事、展形象的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来到扬州、扎根扬州,将扬州真正变成人才向往的地方。(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