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珏暴食及失控进食者的权威经典自助手册 [复制链接]

1#

原创陈珏SMHC进食障碍诊治中心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组

联合推荐

暴食指的是一种伴有失控感的过量饮食行为。暴食行为是暴食症和贪食症的核心症状,也是部分厌食症患者(暴食/清除型厌食症)的重要症状。

欧美国家成年人暴食症、贪食症、厌食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1%、0.6%,青少年暴食症、贪食症、厌食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6%、0.9%、0.3%。而目前诊断为暴食症和贪食症,除了需要有暴食行为及相关症状外,还需要每周1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的症状频度;厌食症中62%的患者会从开始的仅有限制进食、过度运动等行为(限制型厌食症)发展出暴食行为(暴食/清除型厌食症)。上述患病率数据表明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存在暴食行为,而人群中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的暴食行为者的比例势必更大。

暴食不仅仅存在于西方人群,调查发现,国内大学生20%-58.3%曾有暴食行为。近两年,我们进食障碍诊治中心对上海某几个高校大学生新生的调查发现有暴食行为者高达16.2%。此外,社会上节食减肥者普遍易发展出暴食行为,其中,节食减肥的成年女性11.6%在5年随访中产生暴食行为;节食减肥的青少年11.4%在5年内出现暴食行为。

长期反复暴食会对生理、心理均造成严重损害,例如,对胃、食道的损伤,造成肥胖等。倘若患者暴食后采用催吐、导泄等补偿行为来抵消体重增加,还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心率失常、牙齿损伤等等。因此,对这部分人来说,急需减少、停止暴食及补偿性行为。

目前,针对贪食症和暴食症,国内外公认的一线治疗为认知行为治疗(CBT),其次是辩证行为治疗(DBT)、人际心理治疗(IPT)。进食障碍与CBT是完美的匹配,因为进食障碍从根本上说是“认知障碍”,而CBT的本质就是旨在引起认知变化。CBT已被广泛研究,其效果已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其它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得到研究检验。没有任何其他针对进食障碍的治疗获得过这么多的证据支持。与其它心理治疗(主要指人际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相比,CBT对进食障碍有着更优的疗效和更好的依从性,能够显著减少暴食、清除行为,改善患者对体形、体重看法,同时能够改善其它的共病症状,如情绪障碍等,长期的随访观察(平均5.8年)显示上述疗效能够巩固持续。

本书的治疗方案是进食障碍的强化认知行为治疗(EnhancedCognitiveBehaviorTherapyforEatingDisorders,CBT-E)的自助方案。CBT-E是一种CBT,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英国克里斯多佛费尔本(ChristopherG.Fairburn)和他的同事在经典CBT基础上共同发展出来的,是基于诸多专业人员综合的临床经验。CBT-E中包含了对进食问题进行概念化的新方法,改善了对进食恢复控制的方法,在处理过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